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篇1
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米斯·凡·德·罗提出:“少就是多”,奠定了现代主义运动功能主义的特征。“现代设计风格”是为全体大众服务的,通过倡导“功能第一,反对装饰”的设计宗旨使设计大大降低了成本,从而达到民主的目的,这是现代主义运动批判“装饰即罪恶”的主要根源。现代主义运动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经历了德国工业联盟、荷兰风格派、俄国构成主义运动的发展到包豪斯学院的建立成功确立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二战后传播到美国最后影响了全世界。从装饰观念上来看,现代主义设计强调形式为功能服务,但并非不注重形式,相反强调形式的简洁和理性,采用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和中性色彩计划,以适应标准化和批量生产。尤其是包豪斯学院在基础课程中三大构成理论的确立,为现代设计风格的无装饰的装饰效果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现代主义最后发展为单纯到极点、少则多、冷漠而理性、千人一面的国际主义风格,势必会引发对它的反对,以及装饰动机的再次复苏。
二、工业发展大潮流下装饰动机的延续——装饰艺术运动
装饰艺术运动是与现代主义同时兴起的设计运动,受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展开了对工业化、机械化的设计形式语言的探索,从而采用大量新的装饰动机使机械形式及现代特征变得更加自然和华贵,并设法把豪华、奢侈的手工艺创作和代表未来的工业化特征合二为一,与之前的艺术风格有所区别,从而产生新的艺术风格,但本质上与之前的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都同为“装饰”运动。在工业发展的大潮流下,装饰艺术运动能延续对装饰动机的坚持,这与它的精英主义,或者说为一小部分富裕阶级及权贵服务有关。我们可以发现,装饰艺术运动影响到的国家主要有法国、美国、英国等工业革命最彻底的国家,但它的影响力是全世界的,甚至在中国上海也能找到装饰艺术风格的作品,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点是物质丰裕,经济发达,聚集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装饰艺术运动的这种传统设计立场与在意识形态上追求无装饰的,强调民主性、大众性的现代主义设计有本质上的区别。装饰艺术运动常用设计语言的源泉多样,使得装饰艺术运动不像复古主义那样抱着历史样式不放,也不像现代主义那样完全抛弃历史,它走的是全新的一条路。当时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传统艺术及原始部落艺术的启示、舞台艺术影响,给设计师众多的灵感。在设计形式上,装饰艺术风格往往以贵重金属、宝石或象牙等高档材料表现出来,因而给人以新奇和时髦的造型感受,弥漫着贵族高雅的情调;造型设计中多采用几何形状或用折线进行装饰,色彩强调运用鲜艳的纯色、对比色和金属色,造成强烈、华美的视觉印象,与以往讲究典雅的设计风格的色彩运用大相径庭,在其独特的色彩系列中、鲜红、鲜蓝、橙黄、鲜橙以及金属色受到特别的重视,达到了绚丽夺目甚至金碧辉煌的效果;趋于几何但又不过分的强调对称,趋于直线但又不过于直线;在色彩上具有鲜明强烈的色彩特征与以往讲究典雅的设计风格的色彩运用大相径庭。在其独特的色彩系列中、鲜红、鲜蓝、橙黄、鲜橙以及金属色受到特别的重视。通过色彩的运用,使其设计达到了绚丽夺目金碧辉煌的效果。
三、装饰动机强势回归,历史、折衷主义、戏谑、文脉主义表象下对个性、情感、生命力的追求——后现代主义运动
1966年罗伯特·文丘里在他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提出“少即是乏味”,成为一场反叛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潮和设计运动的宣言。这场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萌芽,于70、80年展壮大,它的出现主要原因是随着物质的不断丰裕,传统现代主义单调、缺乏人情味、理性而冷酷的面貌不再适合人们的审美需求,由此引发了追求富于人性的、装饰的、变化的、复杂的、个人的、传统的、表现的形式,以塑造多元化特征为目标,设计风格多样的后现代主义运动。从严格的理论上,后现代主义并未进行本质的变革,而是单纯从形式因素的角度批判和反对现代主义,是一种风格样式。罗伯特·斯特恩曾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归纳为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和装饰主义,在设计形式上喜欢用古典的建筑元素,因受大众化和通俗文化的影响,往往戏虐地使用古典元素,同时喜欢采用隐喻的设计手法,广泛使用各种符号和装饰手段强调建筑形式的含义及象征作用。后现代主义的设计领域主要是建筑设计,文丘里、查尔斯·穆尔、詹姆斯·斯特林、迈克尔·格雷夫斯等设计大师都曾留下优秀而经典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建筑作品。后现代主义以强大的包容力融合了多种装饰动机和手法,其开放性又使它并不排斥似乎将成为历史的现代主义风格,因此在后现代主义运动逐渐消退后,新现代主义、解构主义、高技术风格、新民族主义等等设计风格或流派层出不穷,以及当下对环境、人性的关注,我们的设计进入多元化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在8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时期掀起对20、30年代装饰艺术运动风格的研究风潮,相隔半个世纪的两种风格之间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再次验证了经典的设计风格和样式会经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轮回一次,比如在西方传统设计史中对古希腊、古罗马古典样式的复兴出现多次。
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篇2
摘要:随着舞台演出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舞台美术的风格营造也开始日益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通过舞美风格的营造,能够创造出环境和角色的外部影响,渲染舞台气氛,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室外艺术演出活动因其演出场所的特殊性,其舞美风格的营造上也有特殊要求,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室外艺术演出;舞美风格;营造
中图分类号:J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121-01
舞台美术是戏剧和其他舞台演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布景、化妆、灯光、服装、效果、音响和道具等。不同于剧场内的演出,室内艺术演出活动的舞美风格有其独特的风格,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人员准确把握室外艺术演出活动和剧场演出活动的舞台美术区别,营造适合室外艺术演出活动的舞台美术风格,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一、要突出舞台的整体效果
相较于剧场内的艺术演出,室外艺术演出的空间一般较大,因此这给舞台美术的风格营造提供了更多的时空。由于室外艺术演出具有较大的空间,因此在创造设计时,必须首先重点考虑舞台的整体效果,从布景制作到灯光音响,从服装道具到电子技术等,都要纳入到整体创作的考虑范围之内,从而力求突出舞台的整体效果。与此同时,除了把握舞台装置的整体性,还要注意把握舞台美术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的一致性。舞台美术要与演出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不仅要从专业的角度对舞台美术的风格进行营造,同时还要从艺术表演的整体性上体现舞台美术的整体风格。
二、突出演出场所的环境风格
室外艺术演出活动的环境千差万别,有的是在热闹的城市中心,有的是在僻静的农村郊外。但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之中,室外演出活动的舞美风格都必须突出现场的环境风格,这样才能够给予观众协调和舒服的感官享受。在这方面,央视的《同一首歌》做的非常出色,《同一首歌》走遍了国内及国外的很多城市,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在工厂还是田间,舞台美术的风格都与现场的环境高度协调,让观众感觉演出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毫不突兀。
三、突出室外演出的艺术风格
舞台美术风格与演出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演出活动是在室内还是室外,舞台美术的风格营造都是为演出活动服务的,因此必须突出演出活动的艺术风格和活动主题。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人员在策划室外演出活动时,其舞台美术创作要充分考虑到布景、服装、道具以及灯光音响在演出活动中的运用。舞台美术风格的营造,是为了给表演者提供更能适应艺术氛围的时间和空间,丰富整体表演艺术,创造表演者依靠自身所不能达到的表演艺术。例如在室外演出活动中,当剧情需要时通过灯光音响等的运用,在现场制造风和日丽或者是雷鸣交加的场景,以此来烘托表演者的情绪和内心世界,让观众更好地融入到表演中去,与表演者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舞台美术风格的营造中,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各种先进灯光和音响设备的运用,使得舞台美术语言的表现力和形象的塑造力大大增加了。
四、在满足观众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随着人们对娱乐活动需求的日益增加,人们对室外演出活动的舞台美术效果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舞台设计已经很难再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因此创新是现代舞台美术工作者很重视的话题。当然,任何形式的创新,都应该有一个度的问题,舞台美术风格的创新也不例外,必须是在满足观众需求,被观众所认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舞台美术工作者在进行创新的时候,首先需要在创新和观众的欣赏习惯之间需求好的平衡点,然后在自身艺术特性的基础上,寻求其他艺术所不具备,并且富有表现力的创新手段,使自己的舞台美术更加具有特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高新技术被运用到室外演出活动的舞台美术设计中,如奇异的服装,豪华的装置,LED显示屏的使用,视频技术的应用等等,都给演出活动制造了美轮美奂的舞台效果,让观众获得耳目一新的感觉。
五、结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室外艺术演出活动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舞美风格的营造,对于任何类型的演出活动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在怎样的演出场所,团队都需要根据活动的需要,设计和制作相应的舞台布景、服装、道具及相匹配的灯光音响等,从而调动演员的情绪,让观众获得更高的艺术享受。相较于室内演出活动,室外艺术演出活动的舞台美术风格有着很不一样的地方,这就要求舞美工作者在对其风格进行营造的时候,要注意突出舞台的整体效果、突出演出场所的环境风格、突出室外演出的艺术风格以及在满足观众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获得更好的舞台表现力。
参考文献:
[1]郭大伟.舞台美术的效果作用[J].北方音乐,2011(6).
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篇3
关键词:实用性;装饰性;书籍设计;自然主义
19世纪,英国身处工业革命后批量生产和维多利亚时期烦琐装饰的夹缝中,设计水准急剧下降、举步维艰。设计师希望从自然形态以及传统手工艺中吸取借鉴,从根本上扭转设计的颓败趋势。在这一过程中便诞生了许多具有独立想法的设计师。威廉•莫里斯是英国的诗人和设计家。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对古典主义抱有热情,直到他在1851年参观了伦敦世界博览会的水晶宫,他意识到被工业化侵蚀的设计已经浑浊不堪。19世纪初期,工业革命完成,这时的产品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工业产品外形粗糙简陋,没有美的设计;二是手工艺人们仍然以手工生产为少数贵族使用的用品。艺术家中不少人不但看不起工业生产,并且仇视机械生产这一手段。莫里斯受到拉斯金的影响,他虽然厌恶工业化的丑陋产品,但对于工业化持中肯态度。拉斯金认为:“工业最发达的地方,美术也越发达。”他强调设计为大众服务,是一名实用主义者。在今天看来,这样的想法刚好推进了设计与工业、科技的结合,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思想。莫里斯就通过自己的设计体现了拉斯金的精神。他从事设计活动源于他对毫无美感可言的工业产品的厌恶,是他本人生活的需要。在开始家庭生活时深感市场上没有自己喜欢的物品,于是亲自动手设计并开设了自己的公司,从事家具、纺织品、书籍等的设计和制作。莫里斯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学习自己不懂的各项技术,找到设计之间的内在联系。他认为功能性与美学的最好结合就是那些带给我们日常愉悦的生活用品。他反对机械美学,主张为少数人设计少数的产品。莫里斯这一派人的设计风格或称他们的设计主张有两大基点:一是崇尚歌德式风格;二是主张从自然主义、东方艺术,特别是从植物的纹样中汲取素材与营养。同时,莫里斯主张统一设计,所以他设计的家具、壁纸、窗帘、彩色玻璃窗、屏风、室内用具等基本上风格统一、浑然一体,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形成工艺美术运动风格。可以将他的设计风格总结为:第一,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生产。第二,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各种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第三,提倡歌德风格和其他中世纪的风格,讲究简单、朴实无华。第四,主张设计的诚实、诚恳,反对设计上的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趋向。第五,装饰上推崇自然主义、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莫里斯本人最热心于染制品的设计,他的设计大多以植物作为题材。这是拉斯金“向自然学习”主张的具体体现。比如莫里斯于1874年设计的“飞燕草”墙纸,就可体现出他设计的一个原则——材料的真实性。他认为每一种材料都有它自身的价值,反对在染织上使用任何化学染料,坚持使用天然染料。他亲自设计壁毯、地毯、壁纸等,常用的纹样是缠绕的植物枝蔓与花叶,自然气息浓厚。莫里斯公司出产的纺织品《草莓小偷》用于窗帘和家具的罩子,其图案源自出没于乡间住宅的鸫鸟溜进厨房里偷草莓吃。尽管价格高昂,但是市场反响十分热烈,是莫里斯公司最知名的装饰布料。莫里斯在平面设计上的贡献非常突出,他在19世纪90年身于书籍设计,从编排到插图设计,致力于恢复中世纪手抄本的装饰特点,设计出许多后来设计家广泛运用的编排构图方式。由莫里斯设计、菜恩插图《呼啸平原的故事》一书的扉页尤为著名。他受到欧洲中世纪田园风格和东方装饰艺术的影响,提倡浪漫、精致、华美的风格。其插图、边饰和首字母设计多以植物为题材,从大自然中汲取创作灵感,使装饰纹样呈现出自然变化。花卉和葡萄藤是他经常使用的图案,表现其温润、饱满的形象。并运用木刻的方法将各种植物花卉图案组成精致华美的版面色调,采用平涂色彩和线条勾勒花纹的手法将内容与形式统一。在书籍的版式中,威廉•莫里斯创造了许多编排构图方式,比较典型的是将文字和左右对称S形曲线花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将各种几何图形插入画面。注重书籍的空间结构,尤其是插图页和文字页的安排上主次分明。版面中留白,在视觉上张弛有度,有效地烘托画面主题。我们现在所说的扉页就是由莫里斯创造出来的,他将第二页用手写题字的标题和刻有葡萄藤和花卉的图案进行了装饰,把打开的两页书看作一个独立的单元,这都是书籍设计上的改革和创新。但是莫里斯对现代书籍设计的最大贡献是书籍的整体设计。莫里斯非常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认为“优秀的版面设计必须使每页的风格与整本书风格一致,否则将失去整体风格的协调性”。这和他在家具设计中的理念是一致的。书籍从内到外是一个完美的整体,不能简单地拼凑。“让所做的装饰成为文字的一部分,而不是无用的附加。”《吉奥弗雷•乔叟作品集》是莫里斯设计生涯的巅峰作品,也是近代印刷史上的杰作。威廉•莫里斯的书籍设计打破了乔叟做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在版式设计上形成了新的风格。他设计的作品强调实用性和美观性相结合,具有鲜明的特征。这种含有丰富的曲线、富有生机和运动感的装饰风格很快在书籍装帧等工艺美术设计中表现出来,并影响了整个欧洲设计界。它引导人们重视版面设计与其功能的关系,指出了正确的设计方向,极大地推动了设计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莫里斯的个人设计思想鲜明,他反复强调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都是为千千万万的人服务的,而不是为少数人的活动;二是设计工作必须是集体的活动,而不是个体劳动。但是事物总有它的两面性,我们也必须看到它不足的一面。虽然莫里斯反对机械及大工业生产,过于主张向歌德式、向文艺复兴、向大自然学习。但从世界范围来讲,受莫里斯影响而产生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具有深远的国际性促进作用。19世纪末,英国出现了一批类似莫里斯公司的设计行会组织,成为工艺美术运动的活动中心。如今,社会生活已深深依赖于设计和策划。然而,莫里斯的一个杰出思想“在设计领域内反对滥用设计”,依然对当下具有警示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篇4
关键词:穆夏;装饰艺术;唯美;新艺术运动
沃尔塔瓦河流经的布拉格广场,伴着街头艺术家们手中流淌出的清扬旋律,看那被游人打扰了的鸟儿时起时落,仿佛走回了一段艺术的历史。
捷克,这座沉浸在浓烈艺术氛围中的奢华国度,穆夏的作品随处可见,而穆夏博物馆坐落在一幢看起来十分普通的楼房的底层,或许这是捷克人民已将其作为邻居般的认同,而非像那种高不可及的大师。这位被捷克人民誉为国宝级艺术大师的79的岁老人,这一生都奉献给了新艺术,甚至可以说以他自己的方式奉献给了他的祖国。
1860年的夏天,阿尔丰斯?穆夏出生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童年时光中对他影响最深的便是在布鲁诺圣彼得罗马天主教堂中的唱诗班的经历了。每每进入教堂时,他总会被这栋哥特式建筑中巴洛克的彩绘和雕塑等艺术品深深吸引,仿佛日久生情般,巴洛克艺术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尽管穆夏有了走上艺术之路的决心,但是他的求学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在报考布拉格美术学院时遭到院方拒绝:“请另外寻找一个对您有用的职业。”但他并未放弃,并一边从事绘画相关工作一边学习艺术,后经库恩伯爵赏识并得到资助才实现真正进入美术院校学习的愿望。然而资助终止后的现实又一次锤炼了这位年轻画者的心智,为了谋生,他承接了大量为书籍和杂志绘制插图的工作,尽管报酬十分低廉。穆夏始终遵循这种对艺术的执着,不屈服于贫穷的生活态度,使他的艺术风格在这段跌宕起伏的时期里逐渐萌生并形成了浓厚的个人特色。
1穆夏风格形成
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捷克青年,他一直在巴黎的莱米谢印刷公司打工。1894年的圣诞节,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巴黎最红的歌舞明星萨拉?伯恩哈特要这家出版印刷厂为她在新年演出的歌舞剧《吉斯蒙达》设计和印刷海报。当时正是圣诞节,公司所有的设计人员、艺术家都不在,迫于无奈,老板让穆夏代为设计这张海报。为了将这张海报做好,穆夏特意穿着租来的燕尾服去剧院观看伯恩哈特的演出,将自己融入设计主体,在创作这幅广告画时,他更是把自己的情感全部投人其中。《吉斯蒙达》(图1)是穆夏新艺术风格的典型之作,集中体现了个人创作特点。女主角的立姿全身像恰当地出现在这个长方形中,四面以拜占庭的陶瓷镶嵌花纹作为图案与之相呼应,上下两处的建筑环境和文字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主题,背景的留白突出了主体人物的优雅与服饰的华丽。他风格独特的招贴作品随着演出的成功很快被大众接受,这张招贴画的复制品销量非常好,穆夏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伯恩哈特对他的作品很满意,于是与他签下了六年的合同,内容包括为她设计招贴画、门票以至舞台布景和戏装,穆夏通过厚积薄发,将其艺术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成为业界的佼佼者。
新艺术运动突破了完全理性的传统绘画,反对工业化背景下枯燥呆板的设计,提倡取法自然,用色明快,将大量的植物纹样带入画面中形成极具装饰性的新型艺术风格。穆夏立身于巴黎这艺术圣地,对世界各民族文化都有所涉猎,并将其精华融入自己创作中,形成具有极强识别特点的穆夏风格。
2穆夏风格的盛行
穆夏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新艺术运动”特征,也有强烈的个人特点。自小受到的巴洛克艺术影响,画面始终保持对唯美细腻的追求,新艺术运动提倡的植物纹样与曲线美是这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装饰语言,拜占庭镶嵌艺术中理性直线和几何形态的穿插使画面富有节奏与韵律,日本浮世绘的色彩平铺技法和柔和纯净色调也在穆夏作品中得以完美体现。能将多民族绘画特色如此巧妙融合,这足以使人们震惊,杂而不乱,繁而不腻的穆夏风格使其成为新艺术运动杰出的代表人物。
他创作了大量的招贴画、海报、广告、油画和书的插画,同时从事珠宝、地毯、壁纸、建筑及剧场摆设等各领域设计,逐渐美誉远扬,订单纷至沓来。1897年具有影响力的约伯牌香烟也前来和穆夏约稿,这达到了穆夏风格的高潮,也创作了新艺术运动风格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图2)。具有圣洁气息的女性形象是穆夏风格的又一显著特点。画面中的女性优雅的身姿、陶醉的表情以及飘逸的秀发使观者不自觉地就被其吸引驻足,相衬之下背后的JOB标志不再具有第一阅读的醒目作用,而是更像是一个答案,一个如此痴迷的女性背后的一个答案,这更好地表达了JOB香烟的魅力。信奉宗教的穆夏对圣母般慈爱的女性形象定型已深,对女性的刻画受其影响多带有优美高贵的气质,经古典画派代表德拉罗什画派的影响,古典女性的端庄优雅与其浪漫唯美的个人倾向完美融合,形成了新型女性的鲜明特征,满足新时代人们对女性美的新认知,受到民众的大力追捧。
他还设计绘制了许多书籍插图以及平面设计。穆夏绘制的圣经封面与传统圣经封面有着极大的区别,日月星辰的重叠采用理性的对称构图,几何形态的曲线与直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着神圣庄严与肃穆。作品中植物装饰纹样和女性形象地融入表露了穆夏对宗教的虔诚之心,也是新艺术运动下的创新之作。
正如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只是人们眼中的艺术,本质是将生活产物或发生的事情提炼得更加纯粹,通过画家主观的排列与渲染更加直观地展现出来,再次反馈于生活。穆夏是一位广泛涉猎的画家,具有传播目的的商业绘画在印刷出版业的大力推动下广泛地融入平民生活。如果说传统绘画作品是架上的艺术,那么商业绘画就是平民的艺术。他的作品让广大民众感受到美好与希望,为平凡的生活增添了艺术美的气息,更有爱好者绞尽脑汁只为得到街头一张穆夏设计的海报,在那个时代他的作品满足了人们对美的需求,远高于作为艺术品欣赏的意义。
3穆夏后期绘画转折
在装饰插图和招贴等艺术形式取得了成功之后,穆夏渐渐不满足于服务于商业,也更加追求内心艺术家的表达自我态度的作品。于是在后期穆夏创作了大量的油画作品,同样的还是以女性为主题,穆夏描绘的女人几乎全是古典的形象,尽管期间他对创作手法有着多样性的创新和研究,尝试着融人生活的粗糙,但是大多女性都还是有着一头飘逸秀美且富有流动感、生命力的头发。穆夏不满足于停留在古典画作对头发的写实再现,而是对人物头发做了有机形态的处理,这是他从自然界的有机形态里得到的启示和灵感,让飘逸的发丝也如同藤蔓般卷曲缠绕。画中美丽的女人们通常都穿着带有新古典主义的长袍,这无疑为画面的神秘感和优美典雅加分不少。另外,穆夏还突破性地将装饰与油画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油画风格
在晚期绘画过程中,由于捷克人民正在为争取民族独立而与奥匈帝国进行着斗争。强烈的民族感情促使50岁的穆夏花费18年绘制了20幅规模宏大的主题油画“斯拉夫史诗”。从1910年开始绘制的这一宏篇巨制描绘了包括捷克在内的斯拉夫民族从史前到19世纪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有纪念意义的场面。在这个系列中他几乎投入了全部的心血,因为它们蕴涵着穆夏对祖国的全部希望和梦想。他曾经这样写道:“我创作的目的从来就不是为了要破坏而永远是要创造,创建起一座桥梁,因为我们必须心怀这样的希望,只有我们更好地相互理解,人类才会更加团结。”这幅作品也是穆夏作品中唯一突破温暖画面的作品,沉重的、略带悲壮和阴郁色彩的画面,述说了这个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屈的民族历史。尽管他的油画作品影响力不及他的商业插画,但这也是穆夏对自我精神的一种根本追求。风格也不再是纯粹装饰性的,而更多地呈现出象征主义的气质。
4穆夏风格的影响和应用
历史的长河不停歇的向前推进,新艺术运动也被匆匆带过,穆夏作为新艺术运动代表人物也慢慢在时代前进中掩声,而他创作的无与伦比的精美作品成为永恒的经典。在近代其他国家的艺术作品中也能清晰见到穆夏风格的影响,在中国的上海的美女月份牌上不难发现“穆夏风格”的痕迹(图3):同样都是以美女作为主角来创作,画中美女面容白里透红,光洁细腻而滋润,也采用花朵作为衣服的纹样,人物周围配以花或树为背景,色调也同样是柔和怀旧的暖色系。在日本《罗德斯岛战记》漫画的插图(图4),蒂多与彼罗迪斯卷曲的美丽发丝和大量花卉植物装饰的背景简直就是穆夏风格的完美延续。穆夏在形成自己风格的时候,受过日本木刻画的启发。同样的,百年之后为世人所着迷的“穆夏风格”又被日本漫画所模仿和借鉴,也是对穆夏的肯定,这是对艺术的致敬。
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篇5
[关键词]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工业化手工艺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077-03
现代设计萌芽于19世纪中期。如果将现代设计视作一株植物,那么植物的种子必然包含着这株生命日后成长的全部可能性。从萌芽到破土而出,再到成长为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然而,在惊叹于生命形态的变幻之余,更应去仔细回顾那颗神奇而伟大的种子,因为那里包含着这株植物最为重要的生命密码。
兴起于19世纪中叶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又称“工艺美术运动”,在设计史中被视为工业设计的萌芽。这粒“种子”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生长,经历了新艺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阶段,业已长成今时今日的面貌。在发展的百年历程之中,设计一直按照“否定之否定”的客观规律徐徐演进,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设计风潮。每场设计运动、每种设计风格都在试图否定和修正着前者。然而,这种类似于生物进化式的推进却使得他们在否定前者的同时,自己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前者某种程度上的延续。在原始萌芽时期所包含的许多元素、矛盾、属性都成为了这个生命体的固有特征被保留和遗传下来。若将设计视作大海,那么在这片看似平静流淌的水面之下,无时无刻不在涌动着暗流。然而,激荡起汹涌波涛的始终是那些与生俱来的“不平静”。如果说“存在即合理”,那么“发展就反证了种种不合理或不够合理的存在”。正是这些“不合理”及“不够合理”的矛盾体共同构成了设计的历史与现状。当这些矛盾第一次被正视,和被试图解决时,设计便孕育了崭新发展的可能。
“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是世界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后第一个有广泛影响的设计运动,也是欧洲艺术设计理论的源头。它采用自然主义装饰风格,推崇中世纪哥特样式,融入东方艺术的特点,散发出质朴清新的意味。它反对机械生产、反对华而不实,推崇艺术与手工艺相结合的诚恳设计。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堪称现代设计的启蒙,有着极其重要的、开创性的意义。
从内涵上来说,被制造出来的物品必然会涉及到“功能”的实用性层面和“审美”的艺术性层面,因此,必须找到相应的途径来完成“美”与“制造”的任务。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第一次正视了这个问题,并明确提出“美与技术结合”的主张,要求打破艺术与手工艺之间的界线,主张艺术家投身设计实践,使设计免于工业化的粗陋。暂且不论其主张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单其开创意义就不容小视。它以自己的方式勇敢地迈出了现代设计的第一步。从此,关于装饰、艺术、设计、风格、功能、审美、手工艺、工业化等问题的讨论,便贯穿于现代设计的始终,成为现代设计关注的主题。
从现代设计萌芽产生的客观原因来说,生产力的变革是现代设计产生的根本动因。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在设计发展的过程中,担当了重要角色,成为推动设计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18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完成,工业生产便以不可遏制之势到来,从本质上促使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产生和现代设计发轫。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如果说实用艺术的发展推动了现代设计的诞生,那么,艺术存在了如此之久,且早前就有应用于手工业生产的传统,却未能在更早时间里促成现代设计的产生,究其原因还在于生产力变革所引起的一系列矛盾,这也成为现代设计萌芽的核心。由此可见,生产力的发展是现代设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18世纪中叶,英国珍尼纺纱机的诞生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端。紧接着,蒸汽机的轰鸣作响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这场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给社会、政治、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它促使钢铁、塑料等新材料,煤、电、石油等新能源的产生;机器开始代替手工生产方式,诸多改变也同时带来某些社会情绪上的恐慌……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反作用于设计:第一、工业革命创造出生产力的奇迹,预示着机器将取代人类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手工劳动。然而,技术产生之初的种种缺陷也暴露无疑,工业产品的形态不堪入目,“水晶宫”中的展品在变革者眼中成为“粗制滥造”的佐证。第二,机械化生产对手工业造成残酷冲击,使得怀旧复古的情绪日益高涨,机器所带来的恐慌也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民众的不满,引发出大量的社会问题。第三、机器生产分解了原来手工艺时期的生产过程,逐渐将制造环节与设计环节相分离。然而,就当时的客观情况来说,一方面,由于条件的约束,最初的工业生产水平尚无法承担制造“精品”的职能。1851年,在伦敦海德公园举行的世界上第一次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在对博览会的赞扬声中,一些人却对展品的简陋拙劣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们怀念制作精良的手工艺产品,于是把罪责归于刚刚兴起的机器生产,将工业化等同于粗制滥造。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生产与设计分离之后,设计的职能需由谁承担?这个现实问题也悬而未决。新的生产方式呼唤着与之相应的设计形态处理手段。可此时的艺术正处于极端的自恋之中,难以自拔。现代设计必须正视以上两方面的内容,并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工艺美术运动恰逢其时地阐明了自己的解决之道,即运动的核心理念――倡导将艺术与手工生产相结合。莫里斯、拉斯金等运动先驱者们之所以会发出这般呼吁,是因为当时艺术存在着严重的贵族化倾向,这种倾向一方面来自于艺术的天性;另一方面是由于商业因素的介入,客观上促使艺术家不得不为了自身及行业的生存发展,有意迎合少数权贵的品味与喜好。与此同时,除了贵族化的倾向使艺术逐渐脱离民众显得盛气凌人之外,艺术本身的某种势头也日渐暴露出来,这种苗头存在于艺术的体内。“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便第一次学会了自命不凡而成为有负使命之人。艺术家决不肯屈膝仅仅成为一个手艺人。当有人问米开朗基罗,他在美弟奇祠堂里为一位生前有胡子的美弟奇氏所做的肖像为什么没有胡子时,他回答说:再过一千年以后,谁还想知道他长什么样子?”可见,艺术家们鄙视实用和民众,艺术的地位已越升越高,脱离于时代生活,与普罗大众产生了隔膜。“为艺术而艺术”、“为艺术家而艺术”成为当时盛行的风潮。这种局面完全异于历史曾出现过的状况:在中世纪,艺术家被公认为“手艺人”,他们以把任何“委托”尽力做到最美为豪。那时侯,美术和手工艺之间的区别极为模糊,甚至在早期,各种手工艺之间也鲜有所谓界限的分隔。但这并未妨碍中世纪工艺美术发展的蓬勃态势,此种繁荣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基督教的影响。众所周知,基督本身便作为木匠的儿子而被抚养,因此在基督教作为统治意识形态的中世纪,手工劳动获得了不同于以往的尊重。这也就促使了中世纪手工艺的和谐发展。中世纪的“成功经验”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变革者们的参照。
从现代设计萌芽产生的主观原因来说,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逐渐产生,资产阶级在完成最初原始资本积累的过程中聚敛了大量实力与财富,为了谋求进一步发展,他们需要更多的产品和公共建筑。然而,事实上工艺美术运动并未解决这一问题,反而使人们开始认识到必须依靠工业生产来满足“量”的需求,从反方向为现代设计提出了“应如何实现为大众而设计”的课题。如果说工艺美术运动是孕育着现代设计的种子,那么资产阶级的壮大则是一种促进成长的基因。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明确地表达出为“多数人”而设计的主张,这种观念与现代设计的诸多思想高度一致,显示出积极而伟大的意义。
与此同时,不得不承认的是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诸多主张有着自相矛盾之处,需要我们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虽然,这种局限性在客观上使其没有可能成为主导设计发展的风格,但正是基于这种种局限,才得以进一步引发现代设计对于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
首先,运动明确反对工业化、否定机械文明,而试图通过倡导回复手工艺传统来解决全部的问题,实现社会理想。虽然这种艺术与手工艺的结合实质上是一种企图用历史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主张,但工艺美术运动第一次正视了“面对工业化我们应如何去做”,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以“美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原则,要求美术家从事产品设计。虽然这种主张有着天生的局限性,为大众而设计的理想最终也没能实现。但是,其意义恰恰正在于这种并不成功的探索。它用铁一般的事实将“往回看”的道路堵死,说服现代设计应该放弃逃避的念头,惟有顺应历史,才能实现发展。运动中所倡导的实用艺术等主张正是现代设计观念的雏形,客观上孕育了现代设计的种子,初露头角的设计行业正从这里悄悄启程。
其次,它认为“艺术不是为少数人的,而是为所有人的”,主张为大众而设计,但却又明确反对工业化。实际上,二者构成了矛盾。举例来说,莫里斯工场生产的产品功能优良、造型美观,但手工艺生产致使成本增加、价格昂贵、数量有限,并没能为所有人服务。工艺美术运动复活的是艺术的手工艺,而不是工业艺术。虽然它回到中世纪的主张是一种倒退,但它复活手工艺的工作却具有积极的意义,这种复活中所寄托的民主意愿更是难能可贵,它代表了新兴阶级的主张,这也成为现代设计所要追逐的核心精神。同时,对于精致合理设计的推崇,以及对手工艺的完好保存,迄今对现代设计仍具有相当积极的作用。
再次,它过分强调装饰的作用,增加了产品的生产成本,无法为平民百姓所使用。但它明确地反对维多利亚般的矫饰,一扫矫揉造作的繁琐之风,在现代设计风格上做出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将源于自然的简洁而忠实的装饰作为其设计基础。这场运动并未垄断一切风格,而允许了多种风格并存。它主张“师自然”,倡导设计采用中世纪的纯朴风格,吸收东方的装饰语言,这完全与历史复古大异其趣,以难能可贵的设计探索,创造出有声有色的新风格,表现出一种“出世的理想主义情感”。这种种探索都在为日后的现代设计发展铺路。此后,在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感召之下,欧洲掀起了一场规模更为宏大、影响更加广泛,变革程度更深的新艺术运动,促使现代设计更加坚实地迈出了一大步。
诚然,工艺美术运动所提出的解决之道的确存在着诸多先天不足:它只会从历史中找寻参照,胆怯于除旧布新;它反对工业化的主张从根本上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它过分强调装饰,增加生产成本,运动的结果与民主的初衷向左;它过于理想化,成为不切实际的乌托邦……然而,正是因为“艺术”和“手工艺”紧密结合的改良方法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身处窘境,反而从客观上激化了矛盾,促进了崭新意义上的现代设计的发展。“艺术”和“手工艺”注定不能完成所有的重任,而只有当与工业化相结合之时,现代设计才得以自由驰骋。
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使最早实现工业化的英国最早意识到设计的重要性。这场运动将设计视为更加广泛的社会问题:渗透着功能与审美的思考,寄托着民主改革的理想,充满了“为多数人而设计”的关怀精神,主张设计上的诚实诚恳,反对哗众取宠、华而不实,功能主义的某些思想初露端倪。工艺美术运动存在的先天不足和内在矛盾性使其无法成为改革方向的主流。莫里斯和拉斯金的后来者们在实践中渐渐认识到了工业化是不可扭转的趋势,只可顺应,不能逃避。莫里斯本人也在晚年时有所察觉,最终不得不承认“艺术和手工艺的廉价几乎是作不到的”,并倡导“应该试着变成‘机器的主人’,使机器成为改进我们生活条件的一种工具。”但这些探索与经验均成为现代设计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尼古拉斯•佩夫斯纳提出“现代设计的真正先驱者是那些从一开始就主张机器艺术的人。”其实,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实际上,对于工业化与设计等问题的最初思考,以及这场爆发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共同构成了现代设计的萌芽,都应被视为现代设计的先驱。现代设计的巨匠和大师们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思想的启发,一次次提出关于这个深刻命题的种种思考,推动着现代设计的蓬勃发展。实践使他们渐渐意识到“机器造成的许多令人不如意的事情,责任并不在于机器,而在于设计者”。工业革命的爆发标志着西方手工艺设计开始向现代艺术设计转型,这一转型过程大约延续了一个半世纪,期间经历了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新艺术运动以及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运动等几个关键性的发展阶段。产生于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明确倡导工业化生产,虽然其观点与工艺美术运动的主张看似大相径庭,但无可否认,他们确是同根同源,一脉相承,有着不可分割的深刻联系,也同样寄托着变革社会的理想。设计的发展历程再次证明:19世纪中后期盛行于英美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奠定了现代设计的基石,是艺术设计走向近代化迈出的第一步。艺术家们将前辈设计改革者的理想付诸现实,当之无愧地成为现代设计的伟大先驱。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唤醒了人们对于设计的重视,初步探索了艺术与生产的结合方式,在艺术设计的伦理道德观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前瞻性工作。这场运动开启了现代设计的大门,并对现代设计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堪称现代设计的启蒙。
由此,不难相见,眼前的参天大树原是由那颗19世纪的种子初长成。
【参考文献】
[1]尼古拉斯•佩夫斯纳(英).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4.
[2]汉斯•维尔纳•格茨(德),王亚平(译).欧洲中世纪生活.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
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篇6
关键词:勒内?拉利克;女性元素;玻璃;自然
1新艺术运动产生的背景
新艺术运动源于1895年萨穆尔?宾(SamuelBing)在巴黎开设的一间名为“现代之家”的商店,他在那里陈列的都是按这种风格所设计的产品。当时简单地称之为现代风格。同时它恰当的改良了矫揉造作的装饰流行风格,为现代主义的出现做了铺垫。
新艺术运动强调自然中不存在完全的直线与完全的平面,装饰上强调凸显曲线,设计的动机基本来源于自然界。新艺术运动的艺术家在崇尚“师法自然”的过程中寻找一种抽象的、有机的象征情调,以线条的运动感体现设计的基础。当这种崇尚自然的风格体现在首饰设计上时,蜿蜒流动的线条,鲜活华美的纹彩使得珠玉宝石获得了奇异的生命力,赋予了设计更深层次的含义。
19世纪下半叶的工艺美术运动,是一次装饰性艺术与设计相结合的一次革命,主张恢复手工艺生产、提倡自然风格和东方风格。在日本的艺术美学中,简明、纯粹,平坦的画面,不对称的比例,不过度强烈的线条,瞬间定格的描绘手法,以及在题材上选用花、鸟、植物等自然主题,与新艺术运动对自然的推崇不谋而合,给艺术家们带来了新的灵感,尤以法国的新艺术珠宝受影响最深。此外,日本艺术的技法和材质也深刻影响到新艺术珠宝的发展。例如,珐琅的色彩、漆器工艺以及双色金属镶嵌等。
新艺术运动在矫揉造作的设计泛滥时期,重新回归了自然设计的优良传统。在世纪之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新时代与旧时代的一个过渡。
2勒内?拉利克简述
图1勒内?拉利克
勒内?拉利克(RenéLalique,1860~1945,见图1)作为一名玻璃设计师,设计中给人印象深刻的香水瓶、花瓶、珠宝的创作而著名。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勒内?拉利克是一位集想象力和创造性为一体的艺术家。拉利克让昆虫重新回归美的主题,展示其鲜为人知的艺术魅力,他善于捕捉精妙的细节用以点缀自己的设计,并探寻将平凡的材料塑造成灵性四溢的杰作,真是一位伟大而又神奇的魔术师。
勒内?拉利克作为新艺术时期的珠宝设计师,用流畅的线条和韵律,搭配上花草、鸟类、昆虫等元素融入玻璃中做成胸针和饰品名扬世;另一方面他还用强有力的线条构造把玻璃的制造延展到各个领域。拉利克柔美的思维与创造力,以及敢于付诸实践的勇气给予我们现代设计各种各样的启迪。拉利克还沿袭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将女性形象运用于珠宝装饰,这在当时的确是大胆之举。因此,他的首饰创作不只是使持有人拥有高价值的宝石,还创造了全世界的兴趣以及人们巨大的需求。同时他的名字成为创造力、美感和品质的代名词。
3勒内?拉利克作品特点
众所周知新艺术运动侧重在让艺术回归自然,不再拘泥于各大艺术派系。而认为来自于自然的、绿色的、原汁原味的才是真正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东西。所以传统的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等)不仅都加入了自然的元素,更借鉴了日本的风俗版画艺术,创造出不加实体修饰的艺术形式。在东方和西方的艺术碰撞之下,新产生的艺术形式一开始就受到了这种影响。在最新创始的家具设计、艺术书籍装帧艺术、玻璃艺术、珠宝装饰艺术等都加入了糅合的艺术形式。在借鉴传统形式的同时,更加新颖和大胆的主题被新艺术运动中的艺术家们所引用,创造出惊世的艺术品,在我们今日看来依然绚烂夺目。这其中勒内?拉利克无疑是最辉煌的艺术家之一。
3.1女性元素的描绘――意识的觉醒
以女性元素作为珠宝艺术主题一直被认为是不得体和缺乏品味的,直到新艺术运动的发生,这场处于新旧时代重大转折期的艺术革新运动,为珠宝艺术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以女人脸庞或胴体为主题的珠宝设计逐渐成为当时的主流,女性形象不再如维多利亚时代般忸怩、羞怯,而是更加优雅、大方与高贵。女性元素在珠宝艺术中的大量使用,既包含了这一时期西方社会追求感官娱乐、尊重人性的现代意识,也标志着当时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更加开放与自由。勒内?拉利克是位热爱生命的艺术家,以前卫的专业设计手法完美演绎了许多不朽的艺术作品,重新诠释了现代珠宝的含义。设计来源是大千世界的一切动物、植物、人物,设计中大量运用自然的装饰图案。
图2蜻蜓胸饰
拉利克在设计的蜻蜓胸针(如图2)中加入了一个女体作为设计,将女性形象与蜻蜓结合。设计中蜻蜓翅膀的细心雕琢,看上去极具有透明的质感,充满灵性与生机。静谧、淡然的绿色与小颗钻石的闪烁将自然的真实和虚幻融为一体。这种组合设计象征着到底是美丽纯洁还是邪恶诱惑。这种别具一格的奇思妙想的树立了新艺术独特的风格与面貌。
3.2玻璃的应用――独特的创意与构思
探索新材料与新技术。在这个时期,玻璃器皿制作艺术已在绘画、雕塑传统艺术领域之外独树一帜。随着家具设计的发展和人们对精美饰品的需求,珠宝设计、玻璃器皿和水晶制品在欧洲的上层社会开始风靡。1910年,勒内?拉利克将他的创作热情从珠宝转向了琉璃,全新的材料成了为他设计作品中的主体。他运用失蜡法倒模出各式各样的琉璃造型,将琉璃部位趁热熔接至作品表面,采用吹塑与模压技术为FrancoisCoty香水公司生产香水瓶,从而奠定了香水瓶工业化生产的基础。经过数年奋斗,勒内?拉利克探索出了一整套用来创作华贵典雅装饰作品的工艺手法,使琉璃的创作技巧日臻完美。
拉里克这次的设计更美妙,因为他的设计让玻璃这种普通材料显示出了高雅。他批量生产的作品用色鲜艳,如翡翠色和孔雀蓝或使用无花纹磨砂玻璃(如图3)。玻璃设计提高了普通设计材质的质量,通过普通材料的设计使得豪华的装饰风格在大众的潜意识思想中广泛的传播。玻璃容器能将空间隔而不断,拉近了人与客体的距离,模糊了人造与自然的概念,通过光的设计制造了一种理想。拉利克充分借助玻璃容器的材料来体现香水的品质。顾客普遍的心理是容器材质越贵重,内装产品越高端。拉利克认为,经过一些特殊工艺的设计,玻璃容器能让每个人联想到内心深处丰富的情感。
图3Lalique香水玻璃瓶
3.3曲线的应用――大自然的灵感
新艺术运动倡导自然风格,强调自然界中不存在直线和平面,装饰上突出表现曲线和有机形态。这种风格大量采用花卉、植物、昆虫等图案,主张运用“自然元素”作为创作灵感和扩充“自然”元素的资源并且融入设计之中。
被视为“百鸟之王”的孔雀(如图4)是最美丽的观赏品,是吉祥、善良、美丽、华贵的象征,它自然无法逃脱设计师的视野。在19世纪末,它几乎成了所有国家首饰设计的基本图案。孔雀兼备幻想和自然美的特性,使它成为新艺术主义潜在的自恋的象征。在对鸟类的描绘上,新艺术主义是最理想的表现形式。鸟儿浓艳鲜明的色彩完美地转化为闪光的或者是闪着金色微光的珐琅彩釉。鸟儿翅膀、羽毛、头冠上密布的网状线条和纹理以及鲜明丰富的色彩,刚好适合表现珠宝设计所需的线条和色彩的变化。象征吉祥、善良、美丽、尊贵的“百鸟之王”孔雀、代言高贵、骄傲、纯洁的白天鹅、寓意黎明、希望、力量的公鸡、诠释灵活、秀气、亲和的燕子以及营造怪异气氛的猫头鹰和蝙蝠等,都成了新艺术珠宝艺术家们热衷的艺术语言。
植物以其种类的丰富性、形态的优美与浑然天成、色彩的清新与丰富,特别适合表现新艺术运动的曲线风格以及符合回归自然的宗旨。最常见的植物题材是洋兰,以及(如图5)、蔷薇、蒲公英、枫叶、松果、葡萄等,在这些植物中,既有寓意深厚的文化性植物,又有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植物,由此可见,新艺术珠宝在选题上,更多注重的是线条和造型之美,而植物的天然形态本就诉说着人们对大自然和田园生活的向往。
图4孔雀
图5
4新艺术运动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新艺术运动对首饰的发展影响深远,让首饰设计表现手法多变,让装饰创造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引导设计师去探索新的设计思路。在选题上使设计更符合人们的审美倾向。新艺术运动的自然选材,让首饰拥有了一种有机的符号象征,引导现代设计在形式美上不断地探索,那些流动、蜿蜒、鲜活的珠宝设计构造,赋予了首饰奇异的生命力。我们的设计可以细节更加的别出心裁,更加的美丽动人。新艺术运动促使现代首饰设计更加地融入大千世界,在自然的灵感驱动下,首饰设计能更加的符合人们审美需求。
新艺术运动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不统文化的照抄照搬,仅体现在它的装饰特征和表现手法,更在于它在首饰设计艺术的题材和形式的实验与探索上所表现出的超人勇气和大胆想法,是对现代首饰设计的艺术探索的重大借鉴和启示。今天的中国首饰设计界面向全球,依赖模仿找不到首饰设计的出路,迫切需要我们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
5结语
新艺术珠宝,以舶来的东方艺术重新演绎不对称的动感;以灵动的曲线诠释美好的自然、灵动的生命、女性的艺术美;以鲜明的珐琅色彩塑造性感和永恒的主题,对当代的珠宝首饰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例如,“师法自然”,寻找大自然之美;重视手工艺和设计;极具想象力的大胆创意构思;尊重人性的现代意识等。随着现代珠宝材料与工艺的不断发展和变革,越来越多的时尚珠宝首饰逐渐地走进了大众的平常生活,作为珠宝首饰的设计师,必须与时俱进,应时代的需要来创作出不同珠宝艺术主题。
参考文献:
[1]朱和平.世界现代设计史[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48-51.
[2]邵敏.新艺术运动镜像下的现当代首饰设计[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2012(01).
[3]闫启文,赵晴.“新艺术”装饰风格的演绎与延伸[J].美术大观,2009(10).
【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6篇) 】相关文章:
护士个人工作总结范文(整理2篇) 2024-09-14
教学质量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9-04
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8-26
幼儿园教师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范 2024-08-14
售后客服试用期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 2024-08-02
小学学校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篇) 2024-06-19
季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6-11
保全财产的方式(6篇) 2024-10-08
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6篇) 2024-10-08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要求(6篇) 2024-10-08